德文的動物擬聲詞跟我們台灣慣用的不太一樣,以下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Es gibt unterschiedliche Tiergeräusche in Deutsch und Chinesisch, z.B.:

講德文的狗(der Hund- Deutsch) : wau wau (ㄨㄠㄨㄠ)

講中文的狗 (der Hund - Chinesisch) : 汪汪 (wan wan)

講德文的貓(die Katze - Deutsch): miau (喵)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來德國的時候,尾巴先生帶我去位於北海的一家中餐館吃飯。上菜前,服務生送來了照片中的這個台子並點上蠟燭,然後把菜放在台子上方保溫。

這種台子我在其他國家的中餐館都沒有見過,不過在德國的中餐館倒是挺普遍。雖然我覺得保溫沒有什麼必要,當下還是覺得這個發明超新奇。而且他們連炒飯炒麵這種東西都會放在上面保溫,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覺得用筷子吃飯吃太艱辛、吃太慢所以東西都需要保溫 XDD (這當然是我亂講的啦,因為尾巴先生也說不出個確切需要這個東西的原因 :P)

1904089_855428271166861_6245863665570642716_n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插座這檔事~

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地的插座根插頭型狀都太不一樣,有兩孔的、有三孔的、有方的、有圓的,不過絕大多數都是平面的。

德國的插座設計是我看過比較特別的,他們的插座是一個凹下去的凹槽,插頭可以穩穩的卡在裡面,就算有東西或是有人去撞到它也不太容易會歪掉或是掉出來,比我們一般台灣用的安全不少。

但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買到像是下面網頁上的這種轉接頭就會很遺憾的怎樣捅都捅不進去..瞬間體會咫尺天涯的心碎感.. (老王親身慘痛經歷)

http://g.search1.alicdn.com/…/T1edbUXnRgXXXTHkA9_104258.jpg…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車牌是由城市代碼+1~2個英文子母加上數字所組成。常見的城市代碼HH(漢堡)、B(柏林)、M(慕尼黑)、科隆(K)。城市代碼後面的英文字母及數字可以自選。

像是這位車主應該是個天才(IQ777)~

台灣的車牌號碼也可以自選,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一定要有一堆8,像是168888、8888888、58888888之類的,還越多8越貴。而且選車牌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裡面不可以有4,像是174(一起死)、574(我去死)、744(去死死)之類的就不太會有人選。不過我在德國倒是看過不少這種所謂不吉利的車牌。當然連444都有人用,人家開車也沒有因此出什麼狀況啊~

我想我要是在台灣拿這麼一個444車牌回家的話應該會被阿嬤罵死吧! (笑)

10953393_860841307292224_6481378327321580074_n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的觀念裡,小孩長大與父母同住是一個常態,在許多歐美國家小孩都早早就搬出去自己住。雖然說台灣薪水跟房價的差距讓很多人買不起房子,小孩被迫跟父母同住。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 用租的也可以啊! 更何況台北市的租金跟房價不成比例,一千多萬的小套房才租不到兩萬多,買間房子的錢可以拿來租4、50年的房子還沒有貸款的壓力。不過這已經離題了,這邊我想陳述的只是台灣人跟德國人在最根本觀念上的不同,德國人普遍覺得小孩成年就應該獨立,就算買不起房子也應該自己去外面租房子自己住,而父母回歸原本的兩人世界。而在台灣有些很傳統的家庭,就算小孩結婚連孫子都生出來了也還跟父母住一起。

尾巴先生的奶奶現在80幾歲,自己一個人住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整天樓梯爬上爬下,自己走路去買菜回來煮飯自己吃,閒來無事還會去整理後院除除草或是邊看電視邊打毛線。周末家人會打電話給奶奶聊聊天,放假有空的時候也會去奶奶家走一走。奶奶有一個興趣是坐在窗邊看小鳥飛來吃她放在小屋裡的穀物,尾巴先生他們還送了奶奶一本圖鑑讓她可以對照看來的是什麼鳥。奶奶的生活完全自主獨立,反觀台灣有很多長輩,家裡任何大小事都要叫孩子打理(長輩不會或是無法自行處理是一回事,為了在親戚朋友面前有面子而使喚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不少長輩就算自己有房子,在孩子有了錢買了自己的房子搬出去住之後,他們也會在孩子的房子裡要一間房間,好像深怕被遺棄一樣。

我覺得人就算老了也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算另一半先走了,也應該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一生一世都要跟孩子纏在一起。孩子小的時候每天24小時都在照顧他, 好不容易花了十幾二十年把他拉拔長大後,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享受一下這種優閒、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很好嗎? :)

11013484_861286863914335_2147556456468430253_n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認識尾巴先生以前,我會覺得家長打小孩是一件頗正常的事(前提當然是對小孩沒有生命威脅的情況下)。尤其是遇到像我這種皮的要死的小孩 (我幼稚園就會逃學XD),家長不打根本不怕。

有一次我跟尾巴先生去逛台灣的Costco,逛著逛著,剛好看到一個媽媽在賣場直接搧女兒耳光(小女孩目測大約小學),小女孩當場大哭。尾巴先生瞬間氣的要衝過去找那媽媽理論說她不可以這樣打小孩,我拉著他轉頭就走,還告訴他那是別人家的家務事不要管。他為此生了挺久的悶氣,他不懂我為什麼可以對這種事情視而不見,而我也不懂他幹嘛這麼大驚小怪。

後來有機會聊到這方面的時候,他說在德國是絕對不可以打小孩的,而且不管物理上(e.g. 體罰) 或是心理上 (e.g. 自尊心)傷害小孩都是違法的。我問他說那他小時候不聽話的時候爸媽都怎麼管住他的? 他說小時候他不聽話的時候,他爸爸會過來把他抱緊,緊到他根本動彈不得,想做怪也沒辦法,自然也就乖了。

想想其實他說的也沒錯,小孩雖然還小,但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既然會尊重其他的大人,不會去動手打其他的大人,同理我們自然也需要尊重小孩,不能打小孩。不然口口聲聲跟小孩說不可以打人的同時卻打他這樣不是有點奇怪嗎? (笑) 更不用說小孩的成長正是學習及模仿大人所有一言一行的階段,我們今天這樣打他,他日後打弟弟妹妹或是打同學都是有可能的。

圖片攝於: San Diego, CA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晚上我們邀請了尾巴先生學校的幾個交換學生來我們家吃飯,席間自然少不了大家一起狂灌德國啤酒。離去前尾巴先生問他們說要不要帶瓶Weg Bier(專指帶在路上喝的啤酒)到車上喝,美國同學聽到這個問題後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因為在美國,酒這東西根本就不可以出現在車裡,如果買了酒也一定要放在後車箱。就算不開車,連拎著酒瓶走在路上都是不允許的(一般需要拿紙袋包好才可以)。要不是我跟尾巴先生都在加州念過書,我們肯定覺得美國同學根本在騙人,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種莫名奇妙的規定說車裡不能有酒,不過事實就是事實,美國對於酒類的管制非常嚴格。這名美國同學後來很開心的在車上開了他的啤酒、還照了張照片上傳到他的FB說要讓他在美國的朋友羨慕死。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世界各國對於合法飲酒的年齡有不同的限制。有些國家喝酒犯法、而有些國家根本不管。德國小孩16歲便可以買低度數的酒精類飲料,比如說啤酒,18歲後可以買所有種類的酒。台灣跟澳洲的法定年齡都是18歲。美國小孩則是需要滿21歲才能合法買酒。

大家覺得這些法律規定合理嗎? 依照這些法定年齡來看,16歲跟21歲之間差了整整5歲,其中原因肯定不會是因為德國小孩比美國小孩早熟。那到底為什麼這些法定年齡的規定會不一樣呢?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認識尾巴先生以前,我一直以為德國人=日耳曼人,因為常常聽到別人提到德國人的時候就會說日耳曼人就是怎麼怎麼怎麼樣。有一次跟尾巴先生聊到種族這個話題的時候才發現這真是錯的離譜!!! (暈) 


德國是一個民族大融爐,血統早就跟周邊國家混合(比如說: 丹麥、義大利、荷蘭、土耳其、、),所以除了國籍之外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種族可言。

 

而像我們台灣平地人一向都以漢人自居,我以前歷史課的時候"聽說"可以用小腳趾甲分辨一個人是不是血統純正的漢人(小腳趾甲有兩個指甲蓋的就是漢人)。在跟尾巴先生說到這個的時候可能因為表情太過得易自己有個民族歸屬而不像他沒有...所以....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覺得德文硬梆梆的很無趣,因為它念起來又不好聽然後單字還要很長很難背...(無奈)

不過其實德文也有不少很有趣的詞彙喔~

 

下面幫大家列舉了幾個德國人常用到的,快來猜猜看這些都在形容什麼吧: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在國外不像是在台灣,連蔥油餅這種很普遍的小吃也要自己動手做。

不過還好做法很簡單,而且做好後可以保存在冷凍庫,想吃的時後只要拿出來煎一下就有。:) 

 

所需材料(四個蔥油餅):

  • 中筋麵粉 300g (德國用Type 550麵粉)
  • 滾水 125g
  • 冷水 60g
  • 鹽 5g
  • 胡椒粉 適量
  • 蔥花 適量
  • 豬油 適量 (沒有豬油用一般沙拉油也可以)

 

文章標籤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