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近郊也玩完了,現在來玩個更遠的吧~

接下來的這幾個一日遊的行程我都是跟墨爾本長城旅行社的團,單買大洋路一日遊的這個行程的價錢是35澳起跳。而且他們現在推出138澳可以參加三個一日遊(大洋路、飛利浦島、金礦/蒸汽火車)的優惠行程,非常划算喔。

不是說我有多愛旅遊團,以前住在這邊自己有車,去這些地方自然是自己開車,不過現在我只有一個人,要我自己一天開上將近七個小時的車去一日遊,先不說那有多累人了,光是租車跟汽油的錢都比我跟團還貴。跟團雖然沒有自己開車那麼自在,不過不用煩惱交通的問題,只要到集合地點上車然後開心出遊,而且隨行還有中文司機兼導遊,輕輕鬆鬆出遊,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來看一下大洋路的行程介紹:

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位於墨爾本西部,是澳大利亞最著名的自然景觀之一 。乘車奔馳在大洋路的公路上,沿途可以欣賞到澳大利亞沿岸壯麗的海洋景觀,穿梭於奇石美景之中, 還行經維多利亞州的一些整潔優雅以及海濱漁港。這一美妙的旅程從墨爾本市區出發 ,首先經過墨爾本繁忙的主要交通樞紐--西門橋(West Gate Bridge),以俯覽飛利浦港灣(Port Phillip Bay)的全景。

途經衝浪天堂(Torquay)及安格利亞西 (Anglesea)。眼前的景色由壯麗的海洋風光變成了綠色的田園,之後經過可愛的歐美小鎮洛恩(Lorne)以及呈半月形海灣的阿波羅灣(Apollo Bay)。屆時我們將在大洋路牌匾處停留,欣賞並了解這段奇偉壯麗的公路修建的歷史。離開海岸線,蜿蜒穿越奧特韋角雨林(Otway Rain Forest)抵達最著名的景點十二門徒(Twelve Apostles)。雄偉矗立在大海岸邊的十二塊岩石,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您可以感受驚濤拍岸海水飛濺,傾聽洞內水流撞擊發出的巨響,觀賞海浪撞擊石柱形成的浪花,遺世獨立的感覺讓人難以忘懷。

讚歎完這雄偉壯觀的景色之後,我們將繼續駕車前往洛克阿德峽谷(Loch Ard Gorge),巨石環繞一彎淺淺的海水,宛若世外桃源。再繼續前往吉普森台階(Gibson Steps),其呈Z字形,寬度約1米左右,僅夠一個人通過。待到走至階梯的盡頭,便可看到一望無際的碧藍大海,和兩座巨大石柱(當地人稱他們為Gog和Magog)身後是幾乎與地面90度垂直的懸崖,讓人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渺小。沿公路回程途經科來克(Colac)稍微休息後返回墨爾本,結束一天美妙的旅途。

Box Hill上車時間:7:40 am (可能會有附加費用)

Melbourne City上車時間:8:30am

有Box Hill跟City兩個上車地點可以選擇真的很方便(有的時候還有Glen Waverley),像我這次回去住在Blackburn North,要我早上一大早跑到City去搭車根本是要我的命啊XD

 

從Box HIll上車後,導遊David很快地就給了我們他的電話以備不時之需,還跟我們講解了一下行程跟一些希望我們遵守的規則,像是要準時跟依照澳洲法律規定不准在遊覽車上飲食等等

David一路上也很盡責的介紹墨爾本的人文歷史跟一些澳洲風土民情,像是澳洲特有動物Kangaroo跟Koala在澳洲土著語的意思,非常有趣,大家也可以留言猜猜看他們的意思。

 

第一站 - 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 

在這邊可以看到一些大洋路的歷史簡介,跟紀念一戰的雕像。

"大洋路是為紀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參與建設的人也包括許多參戰老兵,共有3000餘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汗水。這條路於1919年開始動工,1932年全線貫通。大洋路沿著維多利亞州西海岸蜿蜒伸展,帶給遊客壯麗的海洋風光和無數的海灘活動。沿途散落著一些海岸城鎮和漁村。大洋路位於墨爾本西南,從吉隆市,Lorne,Apollo Bay, Port Campbell,一直到Warrnambool,全長近300公里的海濱公路。大洋路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被定為國家自然公園對遊客開放。經過20多年的開發和推廣,現在已成為澳洲境三大景觀之一。

在懸崖峭壁中間開闢出來的大洋路,正式的起點是托爾坎(Torquay),終點是亞倫斯福特(Allansford),全長276公里,沿途奇景迭出,世界上沒有第二條路可以媲美。駕車奔馳在大洋路上,可說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奇之旅的大組合,沿途幾乎不到一公里就是個絕景,聳立在海上的岩柱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夕陽斜照、群鳥飛舞,是許多人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的美景。大洋路沿岸的壯闊波瀾和筆直絕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然而在十九世紀海員和移民看來,它卻有如捍衛維多利亞的鐵面戰士,那麼決絕地阻止滿懷希望的船隻靠近。"(取自百度)

 

一路上壯闊的海景,讓人都捨不得睡覺。

 

第二站 - Apollo Bay 阿波羅灣

中午的時候導遊帶我們到這個濱海小鎮用餐,我自己有帶東西吃所以就直接在草地裡野餐了起來,沒帶午餐的也可以到當地的餐廳去用餐。

因為算是熱門觀光景點,所以連這裡都有華人餐館,吃不習慣西餐的也不用怕會餓肚子。

 

我的午餐~

 

看看海風有多大

 

有山、有海、有綠地~

能夠看著如此美景用餐,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阿~ (嚼

 

自己帶午餐的好處就是不用在那邊呆坐著等餐廳上菜,這樣就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吃飯跟到處逛逛。

 

走到沙灘上可以眺望半月型的海灣,快門隨便按隨便美。

 

這裡也有紀念一戰的雕像

 

第三站 - Twelve Apostles 十二門徒石

形成的原因跟我們野柳的女王頭差不多,是經由風化和海水侵蝕形成的12個斷壁岩石(目前只剩7個)。矗立在湛藍的海洋中,形態各異,被稱為十二門徒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這令人驚嘆的壯闊雄偉的奇景。

 

除了步行之外,在這邊也可以選擇搭乘直升機,天空俯看十二門徒石也別有一番趣味。

 

觀景木棧道

 

美麗的海景讓大家都忘了其實腳下踩的是懸崖峭壁。

 

第四站 - Loch Ard Gorge 洛克亞德峽谷

"在十九世紀,巴斯海峽是為補給船隻和運送罪犯或移民到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殖民地的一個主要的航運通道。可惜在這崎嶇荒涼的海岸,海上經常濃霧瀰漫,風大浪高,缺少燈塔,使得航行極為困難、充滿危險,很多船隻在此沉沒。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號(LochArd)在此沉沒,洛克阿德峽谷由此命名。 1878年6月1日一艘名為“Loch Ard”的英國移民船在開往墨爾本的途中觸礁遇難,52人死亡,只有2人生還。後人為了紀念這些遇難者,修築了52座墳墓,並將這個地方起名為“Loch Ard”。"(取自百度)

 

近距離感受這段悲慘的船難故事

 

倫敦斷橋

從前這個岩石與陸地連接的,因為海浪的侵蝕沖刷而形成了2個圓洞,正好成雙拱形,所以當時起名為“倫敦橋”。不過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與陸地連接的圓洞突然塌落與大陸脫離,就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斷橋。

 

鏡頭拉遠來看一下這個斷橋的全景

 

昔日的淒涼事故地點,經過時間的沖刷,如今在這海邊漫步,欣賞著周圍岩石蝕化的美景,卻也有種安寧靜謐的輕鬆感。

 

回程的時候,司機David走的是比較省時間的內陸,沒有什麼風景可看。不過大家吹了一天海風早就累壞,一上車就呼呼大睡。

大約晚上8、9點回到墨爾本,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天愉快的大洋路行程。

arrow
arrow

    老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